中国“电鸡”,驶向东南亚

全世界最大的电动自行车(简称“电鸡”)生产国和消费国——中国的厂家,正在将目光投向全世界摩托车保有量最高的地区——东南亚。
7月29日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,东南亚电动自行车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,这得益于一系列政府激励措施和市场需求的增加,让中国品牌看到了市场机会,雅迪、爱玛、台铃等电动车厂商,纷纷向东南亚布局。“电鸡”出海,还有现实因素影响
截至2024年,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超3.5亿辆。这意味着,中国平均每3~4个人就拥有一辆两轮电动车,未来市场增量有限。作为对比,东南亚地区摩托车家庭渗透率高达75%,位居第一,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9%。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认为,东南亚各国政府通过购车补贴、进口关税减免和税收优惠等监管措施,加速了这一转型。电池性能、续航里程和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进步,进一步夯实了大规模电动汽车普及所需的生态系统。消费者对化石燃料车辆环境影响的认知不断提升,也促使更多人选择电动出行方案。 据TechSci Research的数据,2024年东盟电动二轮车市场规模已达到10.778亿美元。市场预计将持续强劲增长,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.32亿美元,预测期内(2025-2030年)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.90%。“油改电”的历史机遇
“目前马尼拉的马路上还是以燃油的摩托车为主,两轮电动车相对较少。”Vantory长期在菲律宾马尼拉工作,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。 低渗透率、高市场潜力,恰是东南亚电动二轮车市场的主要特征,这当中的市场增量让当地政府和企业看到了机会。 为鼓励电动两轮车发展,东南亚各国都推出了“油改电”的利好政策。 其中,菲律宾自2023年起,对电动摩托车及零部件进口实施零关税政策,最新关税减免令将延续至2028年;越南政府去年底宣布,到2030年,全国销售的两轮车至少1/4是由电力驱动的。 越南是全球第四大摩托车市场,平均每三人就拥有一辆,摩托车在越南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,是越南民众主要的出行工具。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动二轮车普及的关键。东南亚电动摩托车行业洞察报告显示,越南政府计划建设10000个公共充电点,以促进电动摩托车的普及。然而,东南亚地区缺乏统一的充电标准和规范,可能限制电动二轮车渗透率的提高。 兰兰曾多次前往越南,她告诉记者,越南还是以燃油摩托车为主,Grab(东南亚网约车和送餐平台)在越南支持两轮车载客,因而在大街小巷也可以看到很多Grab高速穿梭,燃油摩托车居多。
毫无疑问,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在运营成本上有明显的优势,“滴滴”的电动化速度要更快。有媒体报道称,Grab正在推行“油改电”,此前在印尼启动“油改电”计划,并推出一项电动车补贴计划,涵盖20万辆电摩车和5万辆“油改电”摩托车。
放眼整个东南亚,日本传统燃油摩托车企业如本田(Honda)、雅马哈(Yamaha)、铃木(Suzuki)、川崎(Kawasaki)等,凭借其在燃油摩托车时代建立品牌影响力、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,长期占据主导地位。
然而,这些传统巨头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步伐相对较慢,这为其他竞争者提供了发展空间。
近两年,中国电动两轮车大厂开始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,雅迪、爱玛、台铃等纷纷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尼、越南、泰国等地投资建厂,以实现本地化生产。目前雅迪在越南的门店已经超过400家。随着本田开始加入电动两轮车的赛道,中国品牌将在越南市场迎来更强劲的对手。